小小社团,让大学生活精彩纷呈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13日     访问数据:17000
动感的音乐、熟练的滑行、迅捷的身姿……踩着轮滑鞋,轻盈穿梭在排列整齐的各色小桩之间,浙江大学学生轮滑协会滑出的,是年轻人的蓬勃活力。
汉服知识科普、汉服纸衣制作,社员们一起学习踏歌、相和歌、采薇等古典舞。“着我华夏服,展我华夏美”,这是陕西科技大学九歌汉服社成员们的共同愿景。
还有更多的青春身影,他们在理论天地学知践行、在操场泳道激扬青春、在科技前沿砥砺前行……
作为高校文化中的一抹亮色,社团承载了无数大学生的兴趣和梦想,是大学生专业拓展的创新平台,也是高校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场域。相关调研显示,83.42%的受访大学生曾参与过校园社团等学生组织。其中,76.3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社团为自己培养或发展了一项爱好,让校园生活更充实。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哪些特点?什么样的社团更能令学生心动?让大学生活更加精彩纷呈,师生还有哪些新期待?盛夏时节,记者走近大学生,倾听学子们的社团故事。
1.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学院宣传栏里,一张RoboMaster(机甲大师)交龙机器人社团的招新海报,点燃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杨之远的机甲梦。对机器人设计的热情让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交龙战队。在机甲声隆隆作响的学生创新中心“刷夜”,与伙伴们争分夺秒地进行头脑风暴、测试程序……难忘的社团经历,不仅令他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让他对工程师精神增添了深刻理解。
促使清华大学学生庄凌云报名参加登山队的,是前辈们攀登乌库楚雪山的一段纪录片。“那令人震撼的风景和团队精神深深吸引了我。我加入登山队,与社团队友共同为攀登计划作准备,并经历了无数次拉练、野营、攀岩等团队训练。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山的壮丽,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个个青春故事证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志同道合的朋友、锻炼自我的平台,一直是学生社团吸引众多学子的魅力所在。
多位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告诉记者,兴趣激荡下,高校学生社团近年来蓬勃发展,社团类型丰富、学生参与度较高,并呈现出专业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杨宗银告诉记者:“一是学生社团类目更加细分,近两年我们学校成立了学生江豚保护社团、调味茶社团等,小众、精准、有特色,吸引了不少同学。二是更多学生将社团与专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专业师资、场地等激发创意、助力成长。三是越来越多的社团紧跟时代发展、聚焦时事热点、把握技术风口开展学习、讨论与实践,学生新能源协会、人工智能协会等不断涌现。四是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实践性、公益性活动的数量和积极性提升,充分展现青年的责任担当。”
“从现有结构和近年申请新成立社团情况看,文化体育类的学生社团最受学生喜爱。”兰州大学团委创新发展与实践中心主任田贯辉说。
在呵护兴趣的同时,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看重自己在社团经历中的收获感和成长度,为未来锚定方向。
在中国人民大学清风学社,博士生尹世奇和成员们围绕清史研究的前沿议题研讨、承办清史研究所青年论坛、编撰内部学术刊物《清风学刊》……学术火花不断迸发。
在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盛雪积极参与读书漂流、与作家面对面互动,还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新南方·鼓浪杯”文学创作与评论大奖赛。在社团活动中,盛雪不断加深自己关于文学价值的思考,并坚定自己学习文学的信心。
“社团可以让大家尽情放飞想象、发挥创意,满足自己对大学、对青春的美好想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生吴致远道出了学子们的心声。
2.以丰厚艺术资源滋养校园“新绿”
“轰隆,轰隆隆……”前不久,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里,一场“暴风雨”接近尾声。随着大幕缓缓降落,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的大学生演员陈兆伊深深鞠躬,沉浸在戏剧艺术的力量和美好中。
前不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派出专业团队精心指导,并负责各类舞台保障工作,终于成就了这台人艺舞台历史上的首次学生演出。
与北国剧社一起走出校园、登上更大舞台的,还有一批优秀高校文艺社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海棠之花”大学生艺术团与北京歌剧舞剧院排练合作的舞蹈《京燕啼春》;中国音乐学院小莎戏剧社在北京歌剧舞剧院指导下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和平守望者》;北方昆曲剧院与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合作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得益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大团小团手拉手”结对共建项目,北京高品质艺术团体与高校文艺社团相对接,以丰厚艺术资源滋养校园“新绿”。
一直以来,经费紧张、场地有限、专业师资不足等因素,是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瓶颈。记者调研发现,除了上述打破长久以来高校“单兵作战”模式,与地方、社会协同推进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动实践外,近年来,不少学校不断凝聚合力、创新形式,助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已有社团需要支持、新兴社团不断涌现,如何尽可能地倾听他们的呼声?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每学期召开1次评议会,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解决社团的急难愁盼问题。“学校还在去年上线了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一站式解决社团注册、活动报备、年度审核等关键事项,大大提升了学生社团管理效能。”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1700平方米的文化长廊纵贯南北,将四栋教学楼“无缝”连接,为师生提供风雨无阻的便捷通道,更为学生社团提供了展示空间、活动场地。在这里,既可以看到书画社最新作品展和零基础篆刻的课程展示,也可以看到戏剧、舞蹈、器乐、动漫等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展现着年轻人的品位与活力。杨宗银介绍:“学校在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等区域设立了30余个玻璃文化空间,每个空间按照主题入驻的方式招募学生社团,一年一期进行签约运营,到期考核,从而实现空间使用效果最优化。”
积极唤起更多力量加入学生社团建设中,则是潍坊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为配齐配强社团指导老师,该校按照每人每年60课时核算工作量、每人每年2000元工作补贴纳入绩效工资,将指导学生社团认定为学生工作经历,这些举措极大调动了优秀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3.加强思想引导、完善管理机制
在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下,多位受访者指出,学生社团要想持续增强吸引力、凸显第二课堂育人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完善管理机制。
“社团质量良莠不齐,每年都会收到将近十个社团的注销申请,定位模糊、组织同质化、缺少特色活动、骨干人员更换过快导致组织瘫痪等都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新社团,由于缺乏组织建设经验,发展并不稳定。”北京某高校团委教师表示。还有一线教师告诉记者,随着社团规模不断扩大、新兴社团相继涌现,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成为重要掣肘因素。
专家呼吁,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工作协同,推动社团育人链条与“大思政课”紧密融合,借力解决师资、经费、场地问题。
浙江大学团委文宣部部长叶盛珺建议,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可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合作导师模式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浙大全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共有240余名,半数为专业教师,其中43家社团实行合作导师制,上述模式在提升社团专业技能的同时确保了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
田贯辉认为,可拓宽经费支持路径,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依托社团活动成果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学术科技类竞赛。
有专家建议,针对部分学生参与社团只为“赚学分”等功利化现象,应进一步优化社团活动评价机制。高校社团活动要有长期细致的规划,只有既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又不过度商业化,才能有效引导社团活动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