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人民教育在线愿与各大媒体、机构团体、学校以及企业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晚清政坛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一一对张之洞影响近代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解读


发表时间:2024年-06月-20日     访问数据:38000

/张春景

谈起张之洞,有人说他是“晚清政坛的常青树”,是沾了族兄张之万的光彩,傍上了“老佛爷”才得以平步青云。我认为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会干事的能臣才得以“居高声自远”的。

一、他是一个封建王朝充满新思维的爱国者

张之洞一生恪守:“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的为官之道,是忠于国家利益的忠臣典范,他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越南,顺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归化。十九世纪的中法战争,中国是战胜国,却在一八八五年六月签订了《中法新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么,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新型教育的先河,在洋务运动中,其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的一生爱国忠君,他很坚决的反对软弱的外交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很敏锐的发现了日本的巨大威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可惜的是他的举措没有被采纳。张之洞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他为中国的工业和教育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所做的事业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一件是建造了芦汉铁路,一件是在武汉建造了很多的重工业工厂,为整个中国内陆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之洞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加速了中国的发展。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张之洞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臣,他的爱国情怀十分的强烈,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的抵触,并且其在教育行业上的理念和思想都是超前的,为了中国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做出了铺垫。

二、他是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名人

2013年河北省评选影响中国历史的河北名人,张之洞位列其中。留名青史或为后人奉为楷模者皆非平凡之辈。

张之洞号无竞居士,主张“与物无竞”、“无竞于人”、“清静无竞”,讲究“安身莫若无竞,修己莫若自保”,张之洞正是领悟了这种精神。这是一种超脱的心态和境界。张之洞是文人、学者,更是一名高官。这样的身份要做到与世无争其实是很难的,在政治上,晚清政局动荡的时期,张之洞能够仕途得意成为“不倒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历代名士们所追求的那种与世无争、与物无竞的闲适超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张之洞“中庸”思想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体现;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张之洞能在晚清复杂的政治局面前、在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交织中安身立命。

他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宣统元年(1909),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他的一生几乎与整个近代相始终。在近代这个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历史舞台上,张之洞充当了极为显赫的角色。

他是晚清重臣,也是一位实业家、教育家,他直言敢谏,廉正无私,德行操守著于晚清。他维护清朝体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外族侵略,在清朝已走入末路的这段时期,他虽未能做到挽狂澜于既倒,但也可谓是鞠躬尽瘁了。这就是张之洞,他是晚清的“风雅领袖”、“清流健将”。在他的思想里面,是一个超越性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超越于朝廷和国家之上。在传统里面,国家是一姓或者一朝。一姓一朝的政权层面之上,士大夫的关怀是天下。

张之洞确实有一个大的活动圈子,时常聚集很多文人雅士集会。文人雅集从史学角度看可能无聊,但是从文学来看,又很重。晚清所谓“清流”,实际上就是一群文人雅集的产物,当然这是一个小圈子,小圈子有时谈风月有时可能也谈政治。这个圈子跟幕府有很多关联性,但主要关注的是文教活动,而幕府往往是咨询决策,就是养一些幕宾,跟学术的关系不一定很大。无论做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学术、思想、诗文界以其文章影响后世者当推张之洞为“名角”。

张之洞一生著述颇丰,全集载其正文299卷,附录6卷,达790余万字。虽非篇篇锦绣,但大多在超越前人指导后人在行止上大有裨益。

三、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开明政客

作为晚清时期重臣,他不再沉浸于我大清乃泱泱大国,其他各国都是蛮夷、番邦的盲目自大外交思想中,积极寻求振兴国家策略,改变传统老旧观念,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工业,力图富国强兵,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与时俱进思想。“中体西用” 的思想文化遗产: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思想文化遗产,在今天可以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做为文化资源为改革开放服务。今天的改革开放,引进“西学”仍势在必行。比如电脑和互联网都是“西学”,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角落,但中学为体仍然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核心。

张之洞的“立言”始于教育。他主导清末学制改革,从晚清到现代,这个教育更多作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一个分野,它服务于现代国家建设,这样“教改”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它由超越于国家之上的天下普遍性的价值体系,转变成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一个领域或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张之洞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张之洞早年是从儒学出来的人,他最后的事业,却是为现代国家创造一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这个教育事业,和张之洞早年、中年的所谓“政教相维”的理念,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在张之洞这个时代,从他的文章、著作里可以看到,张之洞本人对教育的设想有很多价值层面的考虑,他还要保留中国的传统,不完全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的传授。其实在张之洞那里,作为价值这一部分已在国家观念的覆盖之下了,是要为现实、为国家建设服务。先要“保国”才能“保教”,如果国家不存在,教育根本没有依托之处。

为官之大德者莫过于爱国、敬业、利民、清廉。张之洞是其同僚中的翘楚。他告诫后人要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可谓对人道了解至深。俗人所最在乎,乃是利益。有奶便是娘、唯利是图者更不在少数。文士又不一样,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视金钱如粪土,却对体面十分介意、对名望十分介意。你不尊敬他、不给他体面、不给他名望,他便恼了。无谓之人即对错之人,善对错者,人在家中好端端地坐着,他也能找上门去,与人争斗一番。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计较那蝇头小利,也不会与那些“无足观”的无聊文人争虚名,更不会去和社会上的市侩无赖们斗嘴生气。这不争的内核是不争于此必争于彼。张之洞的终身,可谓汹涌澎湃功勋昭着,他在匡正时弊、以工兴国、坚持民族大义、对立卖国投降等大事大举上,不仅慨当以慷,义无反顾,还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义胆刚烈,去实现利国利民的雄图。正由于此,他才以旷达的浩然之气和高山仰止的正人风范,不与那些人争名夺利,以宽恕之心,铸恢宏之道,这是很让人崇敬的。

今人要保持“三不争”便可以少了许多俗事打扰,少了许多烦恼,落得耳根清净,心灵安静;有时间、有精力,走光明大道,做正经事体。岂不是于家于国于人都好?

四、他是一个毕生追求改革创新的民族先驱

张之洞站在旧的未死,新的方生的界碑上审时度势,大胆改革推进历史进程。革命是另起炉灶,改良也可谓大刀阔斧。张之洞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势中,方向明确、勉力图新的封建官员。

作为担负了封疆大任的重臣,张之洞显然不如革命家那么果决。人的行为都是在规定的历史场景下展开,而不可能自己去选择生活在哪个时代。处在艰难时世,身在朝堂之中,这就是张之洞的处境。在这个处境下,张之洞对于他所任职的岗位来说,所做的几乎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在湖北武汉,张之洞开办了新型企业,兴办了新型学校,培育了新型军队,发展了铁路交通,实施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张之洞所做的这些,大多成为重要的历史贡献。武汉因为他而成为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只是实业的中心,教育的中心,而且是新思潮、新人物的中心。张之洞在武汉举办风生水起的事业,为中国贡献了风云际会的舞台。

一是废科举,造成封建人才体系的断裂。张之洞等六位大臣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他们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写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1905年9月,经慈禧同意,清廷断然下诏废科举。由此上溯到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科举制正好走过了1300年。

办新式教育,培养千百万新型人才。张之洞以一个晚清高官推动了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新式教育的人才工程,这个成就可以从具体的数字体现:1907年全国学堂已有3.7万余所,在校学生102万多人。1909年,新式教育遍布中国。

二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用于工业、农业尤其军事领域。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工业 ,需要较多的工业技术人才 ,因此他对工业学堂也较重视。他认为“: 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 ,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 ,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这是中国人才匮乏 ,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 ,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 ———工程师和技师 ,基于这一认识 , 1898年春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聘日本教习两人 ,分别讲授理化学和机器学。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教习及技工的指导下 ,从事实际操作四小时 ,晚间读中国书籍“ 。 1902年 ,张将工艺学堂计划建成一所高等学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使成为其工业革命一个储备基地。

三是开办实业以救国。张之洞敏锐地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钢铁时代”,“钢铁经济”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方向,他要追赶这个世界潮流。他说:“我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建一座世界最大的铁厂,超过洋人,至少要超过日本,在亚洲第一。”在中华文化从中古走向近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阶段,张之洞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探求转型机制做出来不懈的努力。他有足够的明智,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孙中山先生说: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家。是说张之洞推行的洋务运动和教育、法制等创新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不自觉间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由此可见,说他是改革创新的先驱当不为过。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620100919.jpg

张春景,笔名南冰,河北省南皮县人。先后在《中国书法报》《书法报》《文学报》、《长城》、《鸭绿江》、《中华文学》、巜散文选刋》《西部散文选刊》《速读》等媒体发表150多万字,正式出版专著六部,其中:2014年散文集《远行的目光》获河北省新世纪散文创新奖;2016散文集《镜未磨》入选《河北散文家作品选》并获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二等奖;2017年获河北省委“燕赵文化之星”称号,2018年散文《张之洞的目光》获“书城杯”第三届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2019年团结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栽一片茶心》,2020年获首届吴伯箫文学奖散文集十佳。202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一弯秋月卧运河》。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皮国学研修会执行会长,河北省南皮毛体书法家协会主席,南皮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京ICP备2023014655号-1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民教育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