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人民教育在线愿与各大媒体、机构团体、学校以及企业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小初高一体化主题式衔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14日     访问数据:104000

成果负责单位:  临沂外国语学校

学段学科:中小学所有学段不分学科

适应年级: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

报告字数:11630字符

内容摘要】 :基于调查问卷21个主题为内容载体:临沂名人研究、空间与图形研究、英语阅读、临沂地标建筑研究、钢铁资源的利用和防护、病毒与人类健康、沂蒙红色革命基因传承研究、新时代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思维培养实践研究、家电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业余排球、大美育之美育多样性拓展、高效课堂中展示能力的培养、家校携手共育德美少年、学生英语作业习惯养成、善水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典国学课程实验与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沂蒙精神永传承。依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协同教研创新实践研究”,建构一套递进式(内容)、多维度(素养)、跨学段(十二年)、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衔接课程教育体系,梳理出实现生命教育的小初高一体化主题式衔接课程资源,开发出三中心”(学校+社会+家庭)“五主体”(专家+教师+校友+家长+民间行业精英)“三位一体”(一体化、地方化、实践性)的课程实施资源,形成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以自主活动、研学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支持生命探索、自主的“二.五.二.五”的课程实施方式,实现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维。构筑具有本土特色和创新意义的衔接教育新格局,以此解决课程衔接不良等诸多问题。本课程体系在价值取向上始终聚焦,并倾力培养具有沂蒙“特色印记”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外国语学校责任的时代新人,聚焦“生命教育”特色,倡导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的赋能成长环境的理念。目前此项成果在威海、北京、济南等地区推广,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 小初高一体化教育;主题式;衔接课程

长期以来,小学、初中与高中课程结构衔接不良,学习领域称谓、内容指向、学段上存在争议。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的递进性不够系统;知识碎片化,知识衔接缺少实践方案、缺少抓手,缺乏内容载体,缺乏师资、实验室设备等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是课程衔接提出的总背景。

主题式教学在很多国外学者看来是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重视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在国内,主题式课程一般指将教学目标分解整合,以区域为载体创设新情景,将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承载在精选的若干核心主题中,师生共同围绕核心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等特点。采用主题式,解决纵向衔接课程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学校对课程衔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收获,进行的整理、思辨和总结。

2012年以来,针对课程纵向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入手,赋予教师开发衔接课程的能力,进而扩大形成专家、教师、校友、家长、行业精英多主体协作的课程团队;以主题为内容载体,选择小初高有递进式的探索、升级学习可能性的要素,然后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找出小学初中高中一直着力培养,围绕学生所缺乏的来设计主题,进而层层推进;从以学科主题为主,再基于调查问卷,到逐步完善为生命“发展”实践,做到凸显思政,五育、心理、学习、生活全方位衔接课程构建;以校本课程为呈现形式,再逐步研究实践,使其具备衔接、系统、阶梯、递进性;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探索出小初高一体化主题式纵向衔接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要求课程纵向衔接的力度。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 号)、《关于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 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三份文件,将课程衔接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 “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临沂外国语学校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拥有优质的小学到高中12年育人体系,高中阶段国内、国际双轨制,且作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又被山东省教育厅推荐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在探索和引领基础教育学校进行课程纵向衔接责无旁贷。

2.学生有“发展”的需求衔接处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处,衔接知识点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载体和有效抓手,而主题式衔接课程更是一线串珠,并从十二年的角度统一协调,且实现学科间互为支撑,并解决学生时间被挖掘到天花板上的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困难。学校就小初高主题式纵向衔接课程问题做专项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分别为我校七年级和高一年级新生,是在他们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约2周后进行的。小初衔接问卷调查从七年级10个班级中依据学号随机抽取100名学生(不限性别)组成问卷样本,在同一时间集中在两口教室分别进行。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卷为100份。初中中学习生活个人感受和适应程度:73名同学感觉对初中生活不太适应,占73%左右,100名同学都认为课程增多,作业相比小学也增多,课业负担加重,占比100%;学习困难归因主要体现在小学基础不扎实、初中学科课程容量大、上课节奏快、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和复习、课堂听课不认真等几个方面;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建议主要归结为:大多数同学觉得初中学科学习难度增加大,上课能听懂,但课后不会做题,有75位同学建议小学阶段教师就应适当扩大初中知识面,带给学生更多的引领与提升占75%,86名同学希望初中教师课堂呈现知识尽可能结构化占比86%;对学科主题衔接课程的需求方面:97位同学赞成小初过渡应设立衔接课程,在初中学习过程中也应适时进行专项衔接,此项占比9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小初学段变化时,面对新学段的陡坡现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心理上、生活上都面临挑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依托国家课程、校本课程,采取项目研究式开发各学科的衔接课程非常必要,也迫在眉睫,在目前要求学生高素养、高质量发展,而又在国家强力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初衔接研究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见表1)

初高衔接问卷调查在高一年级22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0名高一新生。男生50人女生50人,分别毕业于区直、镇中心初中、农村偏远初中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发放100份问卷,收回90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种题型,单项选择和多项相结合;内容涉及高中学习生活个人感受和适应程度调研、学科学习存在的困惑和建议、学生对学科主题衔接课程的需求三个维度。问卷分析:高中学习生活个人感受和适应程度:73名同学感觉对高中生活不太适应,占80%左右,90名同学都认为作业增多,课业负担加重,占比100%,;学习困难归因主要体现在初中基础不扎实、高中学科课程容量大、上课节奏快、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和复习、课堂听课不认真等几个方面;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建议主要归结为:大多数同学觉得高中学科学习难度增加大,上课能听懂,但课后不会做题,有62位同学建议初中教师扩大初中知识面,带给学生更多的引领与提升占70%,74同学希望高中教师课堂呈现知识结构化占比78%;对学科主题衔接课程的需求方面:85位同学赞成初中高课程进行衔接占比94%,有70位同学希望高中教师尽多总结学科问题隐含的学科思想方法占比7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高学段变化时,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需求,存在的困惑,以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做好初高中学科主题衔接工作。(见表2)

(二)力图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建构一套具有沂蒙“特色印记”的递进式(内容)、多维度(素养)、跨学段(十二年)、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衔接课程教育体系。

2.梳理出实现生命教育的小初高一体化主题式衔接课程资源。

3.形成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以自主活动、研学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支持生命探索、支持、自主的“二.五.二.五”的课程实施方式。

4.实现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维。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前期探索阶段(2009-2014年)

学校在2012年,只能确立部分衔接点,开设衔接班,汇编部分“搭桥课程”(《小初语文衔接读本》《小初数学衔接读本》《小初英语衔接读本》),“引桥课程”(《适性课程读本》),这些教学资源包只能以一带多,无法应对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2013,我们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分学段、分年级“四方联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衔接课程需求进行摸底与跟踪调查,学校,主要调查各方对衔接课程的认知、需求等。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衔接课程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对于平常按部就班的学习。为回应学生需求,我们积极扩展课程研发师资队伍,将行业精英、家长、校友等吸纳进指导队伍,以讲座、参观、观摩、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

2014年,根据衔接校本课程开设中出现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的问题,学校从主题的角度进行整合。同时,边学习边推行边修正,在衔接课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凝练化上有重大突破,物化实践成果。

(二)体系形成阶段(2014-2019年)

基于学生发展新需求,学校制定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为办学的终极目标,具体到小学培养爱人、悦己、健康、向上的好儿童,初中培养向善、求真、阳光、和雅的好少年,高中培养有志、有为、丰实、进取的好青年为目标.

2017,初步建构初高衔接课程体系: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九科知识体系衔接,九科高中学习方法及学科思想衔接,高中适应性课程《Good Habits成就未来》衔接三个部分组成。

2018,学校在此阶段逐步形成“融入式”衔接课程模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构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合力”的协同育人体系,以校本学生发展课程、学科教学渗透、家长讲座、专家讲坛、社区体验、生涯教育基地观摩、沉浸式实践体验等多种途径研发衔接课程,实现小初高十二年不同层次、不同重点又系统紧密衔接的指导目标。

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的“三中心”(学校+社会+家庭)“五主体”(专家+教师+校友+家长+民间行业精英)“三位一体”(一体化、地方化、实践性)的主题式、纵向衔接课程体系。

(三)成熟推广阶段(2019年至今)

主题式衔接课程体系形成后,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为使成果惠及更多学生和学校,扩大学校教师团队的影响力,我们从组织保障、团队建设、指导形式、场地保障、推广辐射五方面采取相关举措进行成果辐射与推广。

1.组织保障。2014年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课程领导力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中层教干合力抓、全校上下齐心抓的新格局。

2.团队建设。学校成立课程中心,下设课程领导小组,课程规划与审议小组,课程工作小组,师资队伍从以教师为主,转变到形成专家+教师+校友+家长+民间行业精英多主体协作的课程团队,团队共有90余人,具有多主体、跨学科,教育理念先进、教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

3.增加实施形式和途径为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学校鼓励一节课30分钟;为衔接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实施方式从以讲座、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为主,逐渐增加动手操作、实地考察沉浸式体验、名校与专业体验、一对一菜单式定制辅导等多种形式。

4.场地保障。2017年学校搬到新校,所有设施设备场地均按照或超过省规标准配备,艺术中心(音乐、美术、器乐、舞蹈、书法等专用教室)、体育中心(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楼各一座,实验楼两座,室外标准化塑胶田径场一块,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若干块。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均配备高档班班通,七八年级学生全部配备平板,九个信息教室(每室学生机60台),机器人室、三D打印室、VR教室各一个,创客中心一处。教育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做到能用、够用、适度超前。各部设有读书角、访谈隔间、研讨教室等专业场地和设备,课程中心的成立整合资源、教师队伍,为主题式衔接课程研发、实施、成果推广辐射提供组织保障和场地保证,极大地推动课程建设。

5.推广辐射。临沂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成立课程领导力项目组,在专家指导下,我们重新调整衔接体系,并对学校衔接课程教师团队进行多轮培训。经过10年的探索,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主题式纵向衔接课程体系,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将服务兄弟学校,推广成果作为重点工作。自2012年至今,临沂外国语学校主办/承办102场大型学术活动;今年721日,学校在2021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与推广研讨会作衔接课程成果推广,812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学校《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维度生命大课堂教学策略》荣获“深化高考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小初高主题式纵向衔接课程的实施》《指向整体育人的语文写作纵向衔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见下图)

成果主要内容

本研究梳理出实现生命教育的小初高一体化主题式衔接课程资源,建构一套递进式(内容)、多维度(素养)、跨学段(十二年)、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衔接课程教育体系,形成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以自主活动、研学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支持生命探索、支持、自主的“二.五.二.五”的课程实施方式,实现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维。

(一)课程目标:海阔凭鱼跃,满足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明德弘毅、乐学善思、体健行雅、悦美臻艺、尊勤笃劳)

通过了解生命、爱护生命、探究生命、保护生命,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指向,以生命主题教育为载体,以传习生命思维为核心,以形塑生命品格为宗旨,培养爱人、悦己、健康、向上的好儿童,向善、求真、阳光、和雅的好少年,有志、有为、丰实、进取的好青年

(二)课程内容

1.本土沂蒙教育资源。构建主题式衔接课程体系,首先需要界定和收集课程资源。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我们借鉴隗峰、谢淑海对本土课程资源的界定:“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与教学相关的本地文本、实物、人力和信息化资源。”将临沂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文化资源纳入到课程资源范畴,根据学生阶段性的认知特点,初步尝试以“人、物、景、情”为线索,梳理出本土沂蒙教育课程资源。见表3。

 

2. 生命意识教育资源框架。我们以“了解生命、爱护生命、探究生命、保护生命”为线索,构建学生生命意识教育资源框架,进而尊重欣赏成就生命。“了解生命”体现的是自然资源,包括李工河湿地、沂河、校园未名河等;“爱护生命”体现的则是人文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沂蒙的历史、书法、剪纸、沂蒙山小调、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孟良崮、大青山、沂蒙红嫂纪念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白塔埠战役和临沂南线阻击战等;再者“探究生命”的社会资源,包括钢铁资源利用、东方城家电商场等;最后就是“保护生命”的科技资源,包括新冠肺炎与人体呼吸、世界500强沃尔沃、山东临工、众泰汽车、山重建机等等,见表4。

3.建构递进式(内容)、多维度(素养)、跨学段(十二年)、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课程体系

依据学校办学特色“生命教育”和学校育人目标“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深度挖掘临沂文化,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出发,利用社区资源:人文古迹、科普游乐、民俗文化等,与沂蒙有关的课程资源,定位以“明德弘毅、乐学善思、体健行雅、悦美臻艺、尊勤笃劳”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设置主题式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学习空间界限无限扩大,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学校原有的“红黄蓝”课程体系下,丰富和完善临沂名人研究、空间与图形研究、英语阅读、临沂地标建筑研究、钢铁资源的利用和防护、病毒与人类健康、沂蒙红色革命基因传承研究、新时代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思维培养实践研究、家电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业余排球、大美育之美育多样性拓展、高效课堂中展示能力的培养、家校携手共育德美少年、学生英语作业习惯养成、善水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典国学课程实验与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沂蒙精神永传承。使之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优化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落实学校育人目标。(见图5)

(三)课程实施:探索、支持、自主

我们以支持生命自主探索为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通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二.五.二.五”的课程实施模式。 

1.创设两种活动环境。第一类是支持生命感受的户外环境,种植园的创设、餐厅的开放成为“劳动区”,在办公楼四楼设创客空间。

第二类是支持生命探究的教室环境,教室环境包括支持生命体验的“一园两馆”、支持生命分享探究经验的主题墙、支持生命操作的活动区、支持生命查询资料的图书馆、图书角、实验室等。每个活动区都有独特的材料和活动的机会,支持生命自由选择。

2.形成五纬度教学模式。探究衔接问题的对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师生情感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衔接、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衔接、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凝练衔接教学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顾后”,通过点拨、揭示、渗透等方式,将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并对今后学习有益的高一层次的知识适当超前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瞻前”,强调以旧带新,从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搞好各年级教材的系统衔接。做到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作好铺垫,后面知识的学习,使前面学的内容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高,使知识逐步系统化和形成网络。落实方向的纵向连贯。课程需要长期化、系统化、深入化。大中小整体化的设计,让活动不再是任务型的碎片化,而是全景设计。各学段的活动设计既有内在联系且逐步深入,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以链条式进行推进,目标由小及大,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具体表现为四个促进:剖析教材知识,促进知识系统成型;优化导学案,促进预习的深度;设计渐进性问题链,促进思维连贯;关注认知风格差异,实施“无痕化”差异教学;设计个性化作业,促进层次上衔接。构建“大教研”集备模式。由小初高学科内大教研到同级部学科内小教研,再到同年级学科内微集备,再到建构个人备课内部“金字塔”结构,同时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协同教研,,形成分层、分类、分学科(专业)培训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普通高中教师学术研究和发展制度,实现高校、普通高中教师、初中、小学联动机制,形成学段间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协同教研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C2019279)顺利结题。开发具体主题衔接校本教程。一是构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包含《沂蒙精神代代传》、《临外飞歌颂沂蒙》、《峥嵘岁月展情怀》;二是开发黄色基础衔接教程,小初衔接课程体系:自编校本读本,分为搭桥课程读本与适性课程读本两大类。其中搭桥课程读本主要有《小初语文衔接教程》《小初数学衔接教程》《小初英语衔接教程》三种。初高衔接课程体系: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九科知识体系衔接,九科高中学习方法及学科思想衔接,高中适应性教程《Good Habits成就未来》衔接三个部分组成。三是蓝色拓展衔接教程。包括从心理学角度,构建学习者的纵向贯通体系((心理健康衔接),从学习者生活经验角度,给衔接课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家校育人衔接)。

3.设计两类衔接活动课程。主题选择的关键是小初高能够都有递进式的探索和升级学习的可能性。

学科主题的衔接课程。主要从各科核心素养出发。数学从核心素养直观想象,语文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物理从核心素养实验探究,化学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都有一体化设计与培养的维度。

非学科主题衔接课程。从本土环境及学校文化中寻找具有意义的沂蒙文化特色,并且形成课程内容,在文化的价值取向层面为学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基于地处沂蒙的区域优势,拓展出东夷博物馆探秘、参观孟良崮、拜访书法广场、李工河湿地环保公益行等园外研学活动,培养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意识,激发生命对身边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进生命对沂蒙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4.规划衔接的路径

以梯次团队为运行机制。首先组成研究的骨干团队,在总体框架上接受理论导师的指导;接着,由骨干团队召集大教研组长,大家共同商讨,确定学科的衔接点(语文写作、数学运算、英语阅读);其次,由各学段大教研组长分别召开各部同学科的研讨会,细化衔接内容;再次,由各学科各年级备课组长召集本学科组员共同研究,分析本年级与低一年级、高一年级的衔接。

以部分先行来带动全科。首先,确定语数外三大学科为先行学科;其次,临沂市教育局印发《临沂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三年规划》,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发“花样生活”劳育衔接课程;再次,根据学校发展的亮点,被委托开发“党建+思政 红润生命”衔接课程红色衔接课程;接着,根据学科带头人的实力,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衔接。

以活动交流为组织形式。组织一至高三教师相互听课,让大家都解中小学现状;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定期开展衔接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定期形成研究报告。

选课走班为实施形式。由于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无法使用统一的课表,一人一张课表,于是教学组织形式就变成选课走班。第一,各学科授课均在相应的学科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走班上课。第二,选课,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段;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例如初一上学期的必选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和基础体育Ⅰ。可以选择不同学习时段修习的必选课程是:历史、地理、生物;可以选择不同类别修习的必选课程是:艺术、体育、研学旅行。由于课程设置的相关性,历史、地理、生物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选一次课,后面不再选课。技术、艺术、体育课程中的分类必选课程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一个学期选一次课。第三,为使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学校实施小班教学。每个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即为教学班主任。第四,各个学科教室在没有课的时候,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自习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习教室。自习教室的学科老师是本教室学生行为的管理者、评价者和引领者。

大小学段制为时间匹配与衔接程体系的思想匹配,学校制定“大小学段制”。将学生的十二年在校学习时间按照“学年—学期—学段”的方式划分。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划分为三个学习时段,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设置小学段主要是用来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大学段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表示方式依次为1—48大学段,小学段用英文字母表示,其表示方式依次为A—X小学段。

)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多维

评价和诊断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同学们的进步。教学质量诊断的目的是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明白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以及如何改进。

1.学生的学业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诊断组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诊断的比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基础为4:6;艺术、研学旅行为5:5;分类技术课程为6:4。

2.过程性评价是为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科学地学习,以免造成间断性的缺失。过程性评价成绩将直接计入学段评价成绩,所以,学生需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过程性评价。

3.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课堂纪律与课堂表现、作业、互助、倾听、自主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表现。教学班主任会即时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及具体评价内容向学生发布,学生和家长及时在信息平台上查看,如有异议可与教学班主任沟通。

4.若学习过程的特定要求或学习实际情况与过程性评价具体内容产生差异,学生可与教学班主任协商,教学班主任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某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方案。

5.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基础、体育每个学段进行一次质量诊断,艺术、技术中的分类项目、科学探究、第二外语等课程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质量诊断,这称之为终结性诊断。时间是每学期的第9周和第19周。终结性诊断既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测验,也包括小论文、研究报告、演出汇报、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

6.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分析与诊断机制。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成绩同样重要,理想的学习是及时知道结果、及时反馈结果的学习。为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大程度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每个学段的终结性诊断结果老师都与学生做具体的分析,给予具体意见。

7.每个学段的过程性评价成绩与终结性诊断成绩之和为学段成绩。两个学段的平均成绩为学期成绩。两个学期评价成绩的平均值为学年成绩。

8.每个学期教师在云平台上,以学习情况报告单的形式,将学生在校的选课修课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业成绩、学分以及其它表现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学生及家长。每个学段结束后,学校均会更新学生的学业成绩表,学生和家长可以及时在好分数平台上查看。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创设网格互动平台,促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在播种智慧、润泽生命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借力生命管理、构建生命课程、推进生命课堂改革,以打造多维度生命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处理好“鱼(知识)、渔(过程、方法、技能)、欲(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会学—想学—享学”的四个层面的华丽转身,促进核心素养全面落地。近年来学生获各级各类表彰奖励近2000人次;2021届高考,临沂外国语学校中考录取分数线429分(当年全市最低),全市前10000名,在入学成绩仅有73人的情况下,重本进线301人,完成率达412%;普本在入学成绩248人的情况下,进线667人(含艺体特长生),完成率达269%。培优班重点本科过线率100%,1班和8班本科过线率100%。孙开锐658分,夺得河东区第一名,有16人超过C9名校录取位次。最终有李明慧、周芳如、郑秉文、庞冠宇、宋金洲等5人分别被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被C9名校。另外高考第一名孙开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985、211重点大学过线100多人,最终录取30多人。初中部中考成绩再创辉煌,全区前10名,4人,全区前800名进线率43.4%,前3800名进线率87.6%,普通高中升学率达96%,连续七年全市第一。小学部抽测成绩全区名列前茅。

2.创建协同教研联盟,促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凭借设施先进、场地宽裕、骨干教师云集的优势,通过实施“开门办学、打造教科研基地”,致力于创建网格化协同教研联盟。

网格化协同教研联盟,是周教研以学部、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月教研打破学部壁垒,以大学课教研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全程录像,学科联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进行课例研究,现场互动,反思跟进,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模式。落实同一学段不同学科之间的横线教研,不同学段同一学科之间的纵线教研,依托课题研究的着力点,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工作线,逐渐拓展的辐射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学校、片区、区级等上下联动的立体教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文章发表或获奖 91 人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570 项;生命教育课题区级以上立项60项(50项结项)。齐鲁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20人,市级名师工作室2口。今年8月11日,学校《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维度生命大课堂教学策略》荣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考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以专业的立场主动探究,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和研究,成为“反思型实践专家”,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对经验的积累、反思、修正、整合,形成个体鲜明的实践知识体系的体现。

3.创新生态管理模式,促学校内涵纵深发展。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课程实施应聚焦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基本问题上,鉴于当代学生怕吃苦、抗挫能力差,不珍爱生命等问题的思考,提出生命教育办学思想,以“尊重、欣赏、成就”为核心,坚持教以人为本、校以师为本、师以生为本,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通过创新生态管理模式,夯实四线四部管理,线抓大事、部抓过程,践行生命教育,促学校内涵发展。

4.创生跨区辐射效应,促生命教育再谱新篇

1)举办现场会:学校先后承办102场大型生命教育学术活动,2021年4月21-22日,承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全省“非遗”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展示研讨活动”现场会;2021年4月27-29日,学校承担全国生命教育现场会,重点推介课程的衔接体系。

2)典型发言:学校受邀在全国生命教育大会北京年会做典型发言,在全省教科研推进会议作为学校层面唯一一个学校代表在总论坛作发言,2021年4月6日,在临沂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现场会作《生命教育:尊重·欣赏·成就——K12一体化学校生命教育建设与实践》的典型发言;受邀赴全国数十个省市作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培训;学校在国际国内会议交流、培训讲座60余场。

3)来访学习:一是学校接待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等国内外教育考察团230余个,吸引1万余名国内外教育同仁前来交流学习;二是友好学校交流。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建立“张再河校长生命教育工作室”,将生命课程推广到湖北等其它省市 200 余所学校。

4)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报、中国语言文字报、生命教育网、华夏教育网、全球资讯、大众教育、河北教育网等11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二)反思。衔接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切实融合,未能达到预期;教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之一,不是被动地执行学校的课程计划,而是站在课程的立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更广阔的视域来回应这些问题,不是稀里糊涂地教,而是要明明白白地教,他们有权利参与学校课程发展决策,通过教学和反思,来达成学校课程目标,在一点上还需深度推进。

五、成果特点与创新

1.一体化:基于“育人目标”,构建“全覆盖、多模块、递进式”课程体系,基于“项目驱动”,以课程为牵引、能力为导向,增设和重组各模块的课程内容,拓展功能,强化效果,实现知识创新、素养创新等各环节的有效贯通,形成教育全过程有机衔接的新方法。这就要求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推进策略、课程效果等必须具有一体化螺旋上升的特点。

2.地方化: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在系统性、全覆盖基础上,结合临沂本土化的人文民俗、历史文化、地域经济等,从而使课程具有极强的地方化特色。并且,在当前众多课程中,选择建设基础好、团队力量强的课程进行重点资助与建设,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品牌化。

3.实践性: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京ICP备2023014655号-1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民教育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