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人民教育在线愿与各大媒体、机构团体、学校以及企业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牡丹花开绽芬芳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10日     访问数据:122000

文/霍晓华               

刘巨波,当代画家。擅长画牡丹、山水、虾图。

现任中国国院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敦煌艺术研究会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新华区美术家协会顾问、原任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政协委员。

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曾先后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洲等国家考察并进行书画艺术交流,受到好评,并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国会及友好人士收藏,出版有个人专集。2009年作品《牡丹图》入选新中国国礼作品展,其作品定为国家国礼对外使用。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古今有多少诗句赞美它“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花品冠群芳”,它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喜欢牡丹。

在沧州有一位擅长画牡丹的画家——刘巨波,他的写意牡丹,有牡丹花的娇而不媚、艳而不俗。在他的画里,有牡丹的品格,经历风雨依然傲然挺立;有美好的希望,牡丹花开,预示春天的到来;有吉祥的寓义,富贵吉祥,花开盛世!

 

几十年潜心钻研


画家刘巨波几十年潜心钻研,他用手中的笔,画出了许多幅造型各异的盛放的牡丹图。《国色春晖》的高雅清丽不失富贵、《花开盛世》的磅礴气势、《春风和畅图》的意境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落款别致的牡丹图《富贵吉祥》《富贵白头》《春风和畅图》。构图清新的牡丹图《雪燕迎春》《牡丹绝色三春暖》……

在创作的路上,他不断求索。他临摹、写生,解决技法问题;他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跟老前辈学习一些手段、方法。他向大自然学习,把对牡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及浓郁的时代气息画入画中。他细心观察,了解牡丹的品种、花期、生长规律,抓住牡丹最有特点、最美的一面,把呈现出的精彩奉献给人们,奉献给社会。

他曾先后几次去过山东荷泽、河南洛阳、河间景和,看牡丹、品牡丹、赏牡丹,观其形,察其色,视其态,捕捉它们盛放的气势,多姿的神采,丰富的气韵和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气象。达到了胸中有牡丹,眼中有牡丹,笔下有牡丹。

他学习思想家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理论,沿用宋代画家徐渭的墨法技巧。习承著名画家王雪涛、刘继英大师绘画特点,也深受华三川、孙其锋、王颂余等等画家的画风的影响。

构图的清新,艳而不俗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巨波老师画的草勾白牡丹,花朵饱满、花瓣繁密、枝干茁壮,枝条挺拔,充分而传神充满生命的力量。线条不漂不浮、沉稳有力、力量匀实,主题突出。画作意境高远,厚重而雅致。

在刘巨波老师的笔下,红牡丹、蓝牡丹、粉牡丹加上玉兰花、迎春花、公鸡、小燕子等等的搭配和映衬,更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画作的雅俗共赏。

 

画品体现出人品


他笔墨沉着,不断沉淀自己。画画是比较枯燥的事,刘巨波老师沉下心来研究,从枯燥乏味中找到乐趣。从懵懂少年到如今的古稀之年,作画已经陪伴了他几十年。1984年由于工作变动,画画由专业到业余,到以后的走上领导岗位,刘巨波老师合理安排,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并多次立功受奖。

如今退休在家,刘巨波老师更是二十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他空暇时间都会在画室里辛勤创作。他收藏画牡丹的书400多种,从中吸收营养,提高绘画水平。

他为人低调、内向,不喜欢张扬。他笔下的画,淡雅、丰富、也不张扬。绘画风格格调高,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绘画风格构图清新恬淡,严谨细微。

入画的小蝴蝶、威武的大公鸡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加上一丛墨牡丹,几根树枝,整幅画充满田园生活的悠闲、恬静。通过静与动的对比,使画面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感染力。

白牡丹的纯净、黑叶子的雅致,明与暗的对照使画面更富有变化,黄枝条的飘逸和小山的突兀,它们相互依存,又浑然一体,一幅迎春图便更有了生机与气势。

他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画家刘巨波坚持理论、实践、技巧同步;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笔墨、构图、色彩综合训练,几十年的坚持和不断的绘画实践,使他的绘画技艺不断进步和成熟。《花开盛世》入选全国牡丹画大赛,画作《牡丹图》入选首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画作《牡丹绝色三春暖》被菏泽收藏了,并在报纸上发表创作感受和绘画技法的文章一百多篇。

一幅幅花开似火,媚而不娇,雅而不俗绽放的牡丹图,是蒸蒸日上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画家刘巨波不断发现美,创造美的执著追求的体现。淡泊的心境、热爱生活的情怀,他也有着牡丹一样的品格:经历多少风雨,依旧傲然挺立绽放枝头,把最美的芬芳奉献给大地。



                                                                                                  编辑:郭东风 郑玉荣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京ICP备2023014655号-1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民教育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